发布时间:2022-11-04 浏览量: 来源:
今年以来,八公山区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工作思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积极培育壮大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提升。1—9月,八公山区实现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13元,同比增长7%,增速居全市首位。
以“援企稳岗、用工对接和公益岗援助”为重点,稳住工资性收入增速。一是抓援企稳岗。区委、区政府迅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出台的稳岗促就业政策措施,围绕食品加工园区、豆腐文化产业园招商引资企业建成达产,稳住并增加农民工本地就业岗位500余个。二是抓用工对接。区农业农村水利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制定印发《关于推进“121”计划做好农村劳动力本地就业意愿摸排和就业岗位推荐工作的通知》,抓实农村居民本地就业“121”计划实施,采取多种方式、常态化组织本地企业用工供需对接6场次,提供就业岗位279个,进场求职人数308人,达成就业意向人数228人。三是抓公益性岗位开发。前三季度,区农业农村水利局加强与人社、卫健、民政、乡村振兴、应急管理等部门协调联动,面向镇、村开发疫情防控员、安全信息员、汛情值守员等短期就业见习岗位,吸纳有见习需求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活动。相继开发41家新就业见习基地,提供就业岗位数达150余个。
以“政策提标、保障覆盖和及时兑付”为重点,实现转移性收入稳步增长。抓紧抓实按照规定完善低保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调整方案,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缴费参保和待遇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参保率,及时结算兑付报销补贴,及时发放到位各项惠农补贴资金。前三季度,区农业农村水利局累计发放稻谷种植结构调整补贴、耕地保护补贴、两个批次的种粮农民补贴260万元,正在积极做好第三批次的种粮补贴发放准备工作。区民政局累计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临时救助补贴、农村孤儿基本生活补助资金、特困人员供养补助、困难残疾人补助、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80岁以上高龄津贴307.81万元。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累计发放农村退役军人、优抚对象等补贴117.49万元。
以“抓主体培育、利益联结、综合经营”为重点,加快经营性收入增长。一是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方案(2022—2025年)》,尤其把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加大贷款、保险等金融支持,发挥区国资公司的平台功能,开展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试点;支持建行与农业农村部门联手搭建的“裕农通”、邮储银行、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支农惠农贷款项目落地落实,推行水稻完全成本保险等。二是落实兑现区政府制定的《八公山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奖补办法》《八公山区豆制品产业发展引导扶持资金使用办法》等一系列惠农惠企资金约500万元,组织推动以安徽豆福、八公山豆制品有限公司、聚满仓生态农业公司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大“订单”收购,鼓励实行“保底价收购+二次返利”,带动农户更多分享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抢抓市委、市政府打造“淮畔良品”区域公共品牌的大好契机,遴选我区8家名特优新产品加工企业申请认证,扩大知名度,提升竞争力。三是扎实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区政府出台《关于开展区级农业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的通知》,重点围绕南塘草莓育秧中心、工农粮食烘干中心、山王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钱湖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基地、闪冲仓储保鲜冷链设施、数字农业应用场景等“四新”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各行政村全覆盖;对全区病虫害统防统治给予补助,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降低生产成本,发展综合经营提高效益。
以“流转、入股和分红”为重点,扩大财产性收入增量。一是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统”的功能,躬身入局全市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促进土地集中统一流转,稳定提高“地租”收入。在前三季度完成1个整村推进基础上,计划到年底实现托管面积增加50%。二是抓农村“三变”改革提升。区委出台《八公山区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提质扩面增效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推广“股份合作”模式,实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扩大农业产业增量,激活农村资源存量,释放农民增收潜量,让更多农户的“闲”资产变成“活”收益。三是搞好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支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释放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红利,鼓励有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特别是集体经济强村进行合理的现金分红。
(区农业农村水利局 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