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06 浏览量: 来源:
近年来,八公山区司法局始终强化政治引领,坚决贯彻落实省司法厅关于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决策部署要求,聚焦主责、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充分发挥地域文化、创新品牌优势,打造特色鲜明、亮点纷呈的基层法治阵地,全面提升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成效。建成全国先进司法所2个、全省示范司法所3个,2024年荣获淮南市司法所业务技能竞赛优胜单位。
敲定主动创稳基准音,谱写社会和谐“前奏曲”。筑牢监管安全防线,开展社区矫正、安置帮教隐患排查化解工作,完善教育帮扶措施。发挥“春风”社区矫正工作室、“黄丝带”帮教基地作用,聚焦权益保障、素质提升、心理矫治、家庭帮困各领域,开展“拒绝帮信 不做帮凶”“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等教育帮扶活动9次,体现监管温度。运用“综治9+X”“e治理”平台,联合网格员、楼栋长、农村小组长、平安志愿者等基层人员,进一步实现对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矛盾风险的预警、预测、预判,运用多种方式教育、疏导,着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切实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把不安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
瞄准全民普法高频音,谱写依法治理“进行曲”。聚焦基层人民群众多层次、多领域的法律服务新需求,开通基层法律顾问服务窗口,每月固定安排值班法律顾问深入村社区开展工作,全区42个村社区实现村(居)法律顾问全覆盖,将基层法律问题通过法律顾问引入法治轨道。以法聚贤,建立“1名村(居)法律顾问+N名法律明白人”工作体系,发挥法律顾问的专业特长与“法律明白人”的乡土优势,形成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创新普法载体,结合新媒体新技术,充分运用普法短视频、微电影等形式,促进普法形式由单向式传播向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传播转变,增加普法宣传趣味性。积极发挥法治文化阵地辐射带动作用,依托文化旅游节等大型节日活动开展普法,通过“文艺+普法”“文化+普法”新模式,激发法治宣传“内生动力”。以公益服务为发力点,发挥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作用,邀请社会律师、高校教师等专业人士开展法治课堂,高质量、常态化满足基层群众的法律需求。全区建成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4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7个。
汲取传统文化柔和音,谱写品牌创新“交响曲”。坚持文化浸润、德治教化,推动楚汉优秀文化和基层司法行政实际相结合,挖掘《淮南子》先贤法治思想,将“法生于义”“解怨偃兵”等典故融入社区矫正对象教育、运用于人民调解过程。以文化滋养引导社区矫正对象向上向善、回馈社会,以传统智慧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立足区域发展实际,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在社区间推广“邻里帮帮团”调解品牌,指导帮助社区建立由老党员、律师、热心群众等组成的调解队伍,激发群众参与热情,不断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成效;在乡镇中推进新时代“老娘舅”调解模式提档升级,提炼“五心五点”工作法,延伸基层矛盾纠纷化解触角。“老娘舅”“邻里帮帮团”成立以来,化解矛盾纠纷1200余件,“老娘舅”调解员获“全国人民调解能手”“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安徽省十大法治人物”等称号。
立足深化改革和弦音,谱写行政执法“变奏曲”。推动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优化乡镇街道权责清单,完成镇街道承接县级审批执法事项工作,各镇承接284项,各街道承接146项,构建镇、街道“一目录三清单”权责清单制度体系,组建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明确相关机构行政审批职能。以“协调”和“监督”两大模块为主旋律,推进行政执法协调监督职能向基层延伸,健全行政执法协调监督机制,成立镇、街道行政执法协调监督队,统筹协调司法所工作人员、法制审核人员和基层法律顾问力量,形成内外结合的执法监督合力。加强行政执法全过程监督,依照部门责任清单和职责范围,有针对性地联合执法检查,明确检查事项,规范执法行为,提升监督效能。
区司法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