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20 浏览量: 来源:
八公山镇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地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水平。
聚焦党建引领,筑牢服务基层“桥头堡”。
八公山镇坚持条块结合,强化小单元管理,在原有的网格基础上,对户数较多的网格进一步细化分解,坚持“支部建在网格上”,延伸党建工作触角。组建党员楼栋长队伍,共30名党员楼栋长上岗,原则上实行“一栋楼一楼长”,楼栋长做好宣传员、信息员、安全员,及时了解民情社情,掌握居民动态。畅通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渠道,建立起同居民群众沟通的“桥梁”,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发挥党员在楼栋长队伍中的先锋模范作用,结合党员网格化工作,促进党建工作向服务基层群众全面延伸覆盖。
聚焦用心用情,畅通服务群众“连心桥”。
八公山镇加强党对物业治理工作的领导,推进“皖美红色物业”建设,把基层党建工作与物业服务有机融合,以“党建引领、创新服务”为宗旨,组织成立志愿者服务站、党员活动室、红色读书角等特色服务平台,把社区物业服务打造成基层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纽带,切实增强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聚焦完善机制,拧紧为民服务“压力阀”。
八公山镇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每半月召开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例会,对各村排查的矛盾纠纷汇总分析研判,制定调处方案,做到“件件有预判,事事有着落”。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坚持网格化管理,实行党政领导包村联系、包案化解制度。优化整合各方调解资源,充分发挥“老娘舅”、“五老”人员、“两代表一委员”、平安志愿者、法律明白人、新乡贤等优势,践行“枫桥经验”,用离土不离乡、不固定地点、不拘泥程序、不局限形式的调解模式,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模式,在化解群众矛盾、维护社会和谐、密切干群关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明显成效。
(八公山镇 蔡全全)